油价四块多是什么时候_油价4元时代是哪一年提出的理论

1.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2.连续3次地板价保护,本轮油价继续暂停下调!民营加油站坐不住了

3.期货中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都与那些主要的因素有关?

4.这些经济名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影响)

5.油价暴涨,我们以后真的会加不起油吗?石油永远也用不完?

6.胡森林人物简介

油价四块多是什么时候_油价4元时代是哪一年提出的理论

在金本位货币体系崩溃后,美国通过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次变迁,使美元逐渐取代黄金和英镑,取得世界霸权地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坐稳霸主宝座的美元开始实施霸权战略,通过打败黄金、控制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垄断国际金融组织,对日本、欧盟、拉美、俄罗斯等个个击破,将全球经济纳为囊中之物,从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鉴于此,不断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经济,要认真汲取他国经验,及时转变发展战略,谨慎对待人民币国际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可以说,当今世界看不懂美元就看不懂全球经济。正值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由华尔街主导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中国快速加增长的经济车轮戛然而止。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经济不仅已融入世界经济,而且已在不知不觉中严重依赖上了美国经济,依赖上了美元。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许多国人在庆幸我们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只是受了些“皮外伤”;殊不知,我们没有金融危机却陷入了经济危机,美国才是“外伤”,而我们是“内伤”。当专家们纷纷寻找这场经济危机的病源时,有一条线索逐渐浮出水面——“金融危机是美国的一场阴谋”。至今,“阴谋论”或“计谋论”还令许多人难以置信。我们当然不能把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全归罪于外因,但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教训,提醒我们不得不警惕存在已久的美元霸权战略。美元如何取得世界霸权地位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要了解美元的发家史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史。1、由黄金到纸的蜕变——国际金本位制的诞生。在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史上,适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一直是黄金或白银等硬通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现实中的交易其实可以不必转移储存在仓库的黄余,只需转移“仓库存单”就可以,于是,黄金的仓单逐渐具备了货币的职能,黄金的书面凭证等纸制品逐渐代替实物黄金在市场流通起来,这就是早期的纸币。为了使人们相信一张纸等同于一定数量的黄全,国家就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这就产生了法定货币;法定货币的产生是黄金纸币化的标志。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即以法律形式承认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货币。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确立了英镑的世界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人英镑世纪。2金汇兑本位制的确立——美元开始挑战英镑。可以说,国际全本位制的确立成就了英镑的霸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逐渐强大起来的美国,要想挑战英镑的地位,必然会通过金本位制的调整来达其目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的增长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金本位制的困境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战争又反过来导致了古典金本位制的崩溃,也加速了英镑的衰落。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由于大规模的军事购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通过贸易顺差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总产量的42.2%,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格局因此而改变。1922年4月10日,在最大债权国美国和战胜国英国的共谋下,相关国家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经济会议,结果创建了“金汇兑本位制”。其主要内容是: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还是1美元等于1/20盎司黄金;其他国家不能将自己的通货换成黄金,可以换成英镑;英国承诺允许英镑换成黄金和美元。金汇兑本位制的确立,意味着美元和英镑一样成为各国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但此时,英国经济开始衰退,美国经济实力己远远超过英国。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欧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黄金和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寻求安全庇护,美元地位不断攀升。二战爆发后,英镑开始了长期逐步贬值的过程,各国纷纷将英镑兑换为黄金,使英镑的国际霸权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此时的美元并未超越英镑,而是与英镑一起共同扮演着国际货币的角色。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登上霸主宝座。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萧条,国际金本位制已难以维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二战期间,国际货币秩序陷入混乱局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二战后期,英美两国的战略家们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开始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于1943年初提出了“凯恩斯”和“怀特”。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达成协议,并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强势经济的干预下,会议最终通过了以“怀特”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主要规定是: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成员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美国准许各国随时向美国按照官价(1盎司黄金=35美元)兑换黄金;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可以说,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彻底打败英镑,英镑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从此,美元登上霸主地位,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4、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诞生——加固美元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就了美元,但也埋下了隐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②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③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为维护美元的稳定,就需要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其他贸易国必然是逆差,他国国际储备资产则无法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果满足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需要,就需要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战后初期,西欧、日本为恢复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力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出现“美元荒”。于是,美国开始大量发行美元。50年代后,美国陆续发动侵朝战争和越南战争,军费开支迅速增加,加上欧洲、日本的复苏,美国国际收支逐渐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不得不大量增发美元,结果导致美元多次贬值,产生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当欧洲各国终于威胁要将膨胀贬值的美元盈余兑换成黄金时,尼克松于11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同时,阻断了各国以黄金挤兑美元引发美元大幅贬值的通道,避免了重蹈英镑覆辙的可能。16年,面对混乱不堪的国际货币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成员国大会,商议搭建新的国际货币秩序。会议最终达成协议,签署了《牙买加协定》,建立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规定: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合法化。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诞生,表面看来,美元地位因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被削弱了,实际上,他国货币无法与美元抗衡,都是美国的附属货币,美元依旧是最核心的国际货币;更重要的是,美元从此获得了自由,摆脱了黄金“紧箍咒”的约束,为其今后以美元为武器对世界经济呼风唤雨扫除了障碍。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对美国战略家们的高明表示赞叹:他们曾用“黄金挤兑”击垮英镑,怎么能允许别国用同样手段冲击美元呢?不能,法就是废掉黄金!所以,牙买加体系不仅没有削弱美元,反而为美元霸权战略创造了条件。美国如何实施美元霸权战略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开始,摆脱黄金束缚的美元,使美国找到了一条其他国家尤其是前苏联不可能有的新的战略核武器。美国是最强大国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崩溃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这些因素讲,非美元货币与美元对抗,承担着巨大风险,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不对称战争”。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坐稳霸主宝座的美元开始实施霸权战略,通过打败黄金、控制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垄断国际金融组织,对日本、欧盟、拉美、俄罗斯等个个击破,将全球经济纳为囊中之物,从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1、捧杀日元——日本陷入十年萧条。1955年后的18年里,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到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3。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加。美国希望通过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的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这也是欧洲和日本一直强烈要求和希望的。于是,1985年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了五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并签署了旨在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广场协议”。协议签署后,日元拉开厂不断升值的序幕。不到三年时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之后仍继续升值。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战争进展得如此顺利,大大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主动配合美国使日元大幅升值呢?其实,美国的意图正好迎合了日元国际化的图谋。时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日本深刻体会到,强势国际货币的最大好处是,把风险转给别人,安全留给自己。鉴于此,日本于18年底,就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98年,日本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家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的国际性应用。日元升值增加了国际购买力,使日本买下了美国的许多大公司,但同时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东京的商业地价指数和日经平均股指从1985年到1988年,三年间暴涨了近2倍,至1990年出现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在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降低利率;与此同时,美联储却大幅提高利率,导致国际资金纷纷撤离日本回流美国。1990年开始,日本股价与地价纷纷坠落,银行损失惨重,企业纷纷破产,为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抛售。之后的十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日元大幅贬值,美元却和30年前一样坚挺。在这10多年日元升值贬值的过程中,美元一进一出,使日元不仅没有实现国际化战略(目前在国际经济中以日元标价的一直维持在7%左右),还损失了大笔财富,美国却获得了高额回报。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失方的十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2、掌控拉美货币主权——拉美相继爆发金融危机。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保持后院的稳定是美国地缘政治的需要。为此,美国一方面从军事上压制,另一方面利用美元战略引导拉美成为美国的附属经济体,形成对美国的资本依赖、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这一霸权战略,通过洞察“拉美陷阶”的来龙去脉就可一目了然。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长期大量借入外债发展本国经济,于1983年开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先后爆发债务危机。1990年,在美国的倡议下,相关发达国家与拉美国家一起在华盛顿召开了旨在帮助拉美走出“失去的十年”的会议,会议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条政策主张,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该共识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关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措施。在该范式的指导下,拉美地区进行了符合美国意图的体制结构改革:对国企实施私有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让利率市场化,实施贸易自由化,实施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并实施顺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改革的初期,这些国家均出现经济增长,但增长只是昙花一现,墨西哥于1994年底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阿根廷和巴西略好一些,但也相继于1999年和2002年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后来都转化成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才使拉美人认识到,美国主导的改革方案对拉美国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的自由化改革使本国对宏观经济失去控制的同时,却严重依赖上了美元经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美元和美国金融资本,本国货币汇率也紧盯美元,导致经济主权和货币主权丧失。随着美国出于本国利益需要,不断调整石油价格、美元利率和汇率时,拉美国家纷纷出现国际收支恶化、外资大量撤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等问题,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跌入“拉美陷阱”。5、摧毁卢布——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后,为进一步打压和控制俄罗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战略家们开始向俄罗斯极力推销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1992年初,叶利钦上台后,“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放开物价,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放开汇率管制,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其结果,一年后俄罗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卢布不断贬值——美元依赖日益加深——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同时,货币主权被剥夺,工业体系瓦解,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上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资本和消费品,而国民收入只能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在IMF的威逼利诱下,俄长期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拈据,一直靠出卖、举借内外债支撑,而且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局面,早已被国际投机家所洞悉。1998年,为稳定信心,阻止资本外逃,俄罗斯开始提高利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并且向IMF求援。和以往一样,IMF的紧急救援提出了削弱俄罗斯金融主权的财务改善和经济改革条件。最终,这些条件没有被俄罗斯接受,IMF也就没有再提供。这年的9月2日,卢布贬值70%,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最终爆发金融危机。19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元对俄的霸权战略并没有结束。2002年后,美国利用美元贬值又刮起了石油和大宗商品大幅涨价的旋风。推高油价可能导致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复活,对这一风险,美国的战略家们是不会忽视的。他们认为,经过10年的休克疗法,基本摧毁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基础,俄罗斯的经济越来越依赖西方的市场,也越来越依赖石油等品的出口,即使油价走高,俄罗斯也会像拉美国家一样患上“荷兰病”——产业在繁荣时期的膨胀,往往以牺牲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吸走,出口高额盈利使货币升值,从而削弱工业品的竞争力。2008年7月以后,国际油价发生暴跌,俄罗斯股市大跌,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货币贬值,财政困难加剧,刚刚复苏的经济又重新步入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而石油价格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美国的手里。貌似强大的俄罗斯又怎能摆脱美元的摆在呢?4、狙击欧元——遏制竞争对手。欧洲特别是英国,曾是世界经济的主宰者。自美国取得霸主地位后,欧洲原有的经济利益逐渐被美国侵蚀,迫使欧洲主要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国。自1958年由六个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以来,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99年1月1日创立了欧洲统一的货币——欧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欧元的启动,既是对美元霸权的一种反抗,也是企图在新的世界利益瓜分中分得一杯羹的现实之举。欧元的产生,对美元提出了挑战,美国既然没能阻止欧元的产生,绝对不会允许欧元强大起来。于是,美国于1999年挑起了科索沃战争,表面看来战争的目的是打击南斯拉夫,其实美国还另有企图,那就是在欧洲大陆燃起战火就会阻隔国际资本向欧洲的转移,由此打击被一片叫好的欧元。果然,轰炸开始后欧元开始疲软,并不断贬值,欧元对美元的比价由成立之初的1:l,到2002年初下降到1:0.85。从2002年起,美元开始实行贬值策略,迫使欧元不断升值。欧元升值增强了欧元区的进口能力,但此时的国际油价也在上涨,且油价涨幅远远超过欧元的涨幅,这意味着高企的油价耗尽了欧元升值的效益;同时,欧元升值降低了产品的出口能力。当然,作为新生货币,欧盟不愿意看到欧元的不断贬值,因此在2002年后同意了对美元的大幅升值。但结果却出乎欧盟的意料,欧盟得到的是政治利益和货币信心方面的好处,宏观经济则一直萎靡不振。可以说,欧元从一诞生,其控制权就落入美国手里,它的升降从来就不取决于欧盟经济状况,而是取决于美元霸权战略。如此处境,试图与美元平分天下的梦想化为乌有,目前已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5、制造2008年金融危机——实施美元的全球殖民战略。尽管不能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和华尔街精英联手策划的,但从这场危机的生成机理看,美国以大幅降息、美元贬值来制造非理性繁荣,引发楼市股市泡沫膨胀,再到泡沫崩溃引发危机,整个过程中,美国的精英们不仅没有制止,而是推波助澜,取纵容的态度;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措施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点儿经济学常识的人,了解危机的表面原因后,都感到迷惑——怎能纵容华尔街精英如此玩火!非理性繁荣的一手制造者格林斯潘出面解释说:看来多年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理念确实有问题。问题真这么简单吗?仅仅是政策失误导致的吗?国内外专家陆续给出了多种剖析,大家的观点都有道理,但不能忽略这场危机背后的美元霸权战略。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美国力挺美元升值,以此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廉价进口大量工业制成品,同时压低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一路繁荣发展,一度出现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新经济”现象。与此同时,中国、越南、印尼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靠着工业品出日的大量增加,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美元储备迅速积累,且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为工业开发区,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自2002年起,美国为推动经济的再次繁荣,开始实施对内降息、对外贬值的货币政策,为此美国大量增发美元。由于国内利率较低,大量增发的美元流向石油出口国、工业品出口国及欧洲国家,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当这些出口国家乐此不疲时,没有想到美国利用大批纸币换回大量实物的同时,却在利用抬高油价和粮食价格来稀释出口国的美元收入,利用美元贬值来稀释美元储备国的债权,利用金融衍生品来回流他国的美元储备;也没有想到,由美元滥发引发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已危及到这些国家的金融安全。2008年,金融危机终于爆发。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虽然在华尔街引发,但美国的损失绝不是最大,欧洲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损失绝不亚于美国。美国金融领域虽然也有损失,但这不过是“壮士断腕”之举,经过这次危机,美国不知又会从全球掠走多少财富。深受危机拖累的国家已发现,本国经济己严重依赖美国经济,货币主权已遭美元。美元霸权战略对中国的启示首先,要正视美元霸权战略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美元霸权战略早己存在,并且已渗透到世界各地,它连欧盟、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放过,自然对中国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手软。《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就曾说:“油价走高背后有着美国应对欧盟、中国这样的在货币或经济上对美元挑战的战略。”和军事战争相比,货币战争在经济掠夺方面更加隐蔽高效,还常常用“胡萝卜+大棒”的手法,致使许多国家先尝到美元的甜头之后,不知不觉就落入了它的殖民陷阱。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总结成绩时,应对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进行全面分析,对美元霸权战略己给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深刻反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及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提出“以市场换技术、以换发展”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突然发现国内的许多市场己被外资占领,而我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不仅如此,国民经济的增长已严重依赖出口特别是美国市场,日趋匾乏,环境日趋恶化,通胀压力日趋增大,社会不公现象日趋严重,辛苦积攒的外汇储备成了“烫手的山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转变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还应认识到,美元霸权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武器除了军事、人才,还有黄金、石油、粮食和市场。我们应改变以往只重货币储备不重实物储备的发展战略,将黄金、石油、粮食及稀有的储备纳入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不再盲目扩大品的出口,不再牺牲农田搞工业品出口,不再以市场换技术。第三,谨慎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次全融危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的好处,给非美元国家造成的被动,于是,我国今年初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化征程中正式迈出了第一步。这个决策是英明的,但要认识到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吸取日元、欧元国际化过程中的教训,不要落入美元陷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延滞中国经济发展、遏制中国的强大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一致的。人民币升值就是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日元本应坚持不动,但日本处心积虑地让日元贬值,同时逼迫人民币升值,其目的就是让中国独自承担金融危机的损失,遏制中国经济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又怂恿中国人民币出头挑战美元,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其目的是引导美国绞民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只有中国能救世界,只有中国能抗衡美国”这样的言论所蛊惑,慎重处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四,修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趋成熟,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理论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深,“比较优势说”、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在国内都很盛行。拉美陷阱、俄罗斯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这些发源于西方发达市场的理论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盲目信奉,应该充分研究国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自今年以来 我国油价持续上涨,都已经快到10元了,开一次车都快要上百,不少有车一族的小伙伴都表示开不起车了,只能坐公交地铁骑车了,2022油价还能降回到6元时代吗?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分享,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2油价还能降回到6元时代吗?

 2022年油价能降回到6元时代的可能性比较小,不过92号汽油回到7元时代的可能性比较大,看2023年油价是否能回到6元时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油价不可能回到6元时代。决定油价价格的因素有很三个:

 1.一是石油供应量

 从理论上讲,石油供应量越大,各石油公司在相互竞争中会把油价挤压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油价是有可能回到6元时代的,但世界上那些产油国也不笨,当市场上石油供应量过来时他们会减产稳定油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组织欧佩克就经常干这事,动不动就减产,所以想让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基本不可能。

 2.二是市场消费量变化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市场对油料需求越大,那么油料的价格就会存在上涨的空间。反过来说,当市场对油料的消费萎缩,那么油料厂商就被迫降价保证其市场份额。但是大家都知道,随着工业化发展,各方面需要消耗油料的机械越来越多,尤其是私家车不断增加,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对油料的需求,因此油价会不断上涨。

 3.三是货币因素

 货币会直接对物价产生影响,货币发行量越多,物价上涨的越厉害,相反的减少货币发行量,物价就会下降。

 以上就是2022油价还能降回到6元时代吗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续3次地板价保护,本轮油价继续暂停下调!民营加油站坐不住了

目前,我国73%的原油是从国外进口的。现阶段,国内油价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国外油价变动,呈跟涨趋势。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上一轮调价后,部分地区92号汽油已首次突破每升9元大关。6月14日24时,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在开启,多家机构预测,届时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或将突破每升1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刷新历史最高价位的脚步正在靠近。据她预测,进入三季度之后,wti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或达到105-13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约为110-140美元/桶。

根据现有国内油价定价规则,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但国内油价却并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无限”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当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但不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期货中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都与那些主要的因素有关?

4月28日(本周二)国内将开启新一轮的成品油调价窗口。截止至4月27日0时,国内第9个计价工作日,原油变化率为-24.67%,汽柴油下调约935元/吨。但由于当前计价周期内综合原油价格远低于40美元/桶,按照规定“地板价”保护将再次开启,本轮国内油价继续暂停下调。

此前在2020年4月15和3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因为“地板价”已经连续2次暂停调整。上一次国内油价实质性下调还要追溯到2020年3月17日,当时创下了自2013年成品油新定价机制以来最大降幅,其中92号汽油下调幅度达到0.8元/升。

尽管连续第3次触发“地板价”保护,成品零售限价下限已经被“钉死”,但汽油零售终端的市场下调趋势已越发明显,预计未来几个月国内汽油价格的折扣力度将会增强。供大于求是个不争的现实,部分加油站都会使出各自的一些办法,来占领市场。

相关市场分析机构认为,目前国内炼厂之前进口的高价原油还需要消化一段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低价原油逐步进入国内,这也将继续加剧下游销售环节的竞争。尤其是民营加油站,地炼油的出厂价格被压缩的没有空间,为了解决流动性,大量出货会导致批发价格相对下降。而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国有企业也有可能用各种形式的让利,为理论上无法下调的成品油价格“松绑”。

以山东为例,作为全国炼油量最高的地区,省内聚集了全国近80%的民营炼油厂。随着这次国际原油的暴跌,山东地方炼厂所在的区域,很多民营加油站的打折力度惊人。今年3月,山东枣庄一加油站的92号和95号汽油分别以3.48元/升和3.88元/升进行售卖,这比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低了2元/升。

较低的油价也将对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汽车推广带来影响。此前在国内高油价时代,纯电动汽车的出行成本甚至不到一台中型燃油车的十分之一,而随着国内油价走低,这一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优势将被继续压缩。

此外,根据欧佩克发布的最新月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预计将较去年同期每天下降690万桶,原油需求将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对原油的需求急剧下降,世界上几乎没有原油储存空间,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日子,国际原油可能都将以较低的水平运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些经济名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影响)

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这是大宗商品投资和交易的人员都是非常关心的话题,同时大宗商品的价格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经济中大宗商品无处不在,每天的吃穿住行都包含大宗商品,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面给进行具体说明:

一、供需因素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首要因素

供需因素是影响大宗商品的根本性因素,也是起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会导致需求的增减。但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供需矛盾的信息经常被操纵者别有用心的人为放大,而且放大的程度往往是n多倍,进而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

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因素之美元及汇率:

美元汇率与大宗商品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美元汇率与大宗商品呈正相关关系多发生在美元升值的时候。一般而言,铜、Brent原油与美元汇率波动关系较为接近,而黄金与美元汇率负相关关系较其他大宗商品强的多。

扩展资料:

趋势:根据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最新发布的《2012年2月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数据报告》显示,在其跟踪的100种大宗商品中有55种上涨,其中,能源涨幅居前,最高为2.14%。

这反映出国际油价对我国的影响深远,但是耗能比重超70%的煤炭价格连续下跌,表明大宗商品市场虚热仍在,下游回暖仍待时日。

在生意社跟踪的100种大宗商品中,有55种在2月份出现上涨,100种商品的平均涨幅在0.35%。能源和有色成为2月份的两个亮点板块,其中能源平均涨幅最高,为2.14%,有色平均涨幅最低,为-1.87%。

环链:石油、农产品和贵金属价格在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中彼此借力不断被推高,由此人们担心,价格居高不下的大宗商品将引发长期的通货膨胀。

百度百科-大宗商品

油价暴涨,我们以后真的会加不起油吗?石油永远也用不完?

它们都是互相牵连的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闭关自守,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生产,依赖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世界经济整体。因此,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既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商品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自然禀赋论

自然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各国自然禀赋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的“有与无”产生分工。这种有与无决定了一些国家要生产这种产品,而另一些国家根本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一些国家尽管蕴藏着较少的自然,但其需要量却很大,另一些国家尽管蕴藏量比较大,但其需要量相对比较小,这就形成一些国家要像国内生产小于国内需要的国家提供一部分产品。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自然禀赋论尽管直观合理,但它仅适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条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因此自然禀赋论只能对一部分国际分工现象做出解释。

生产要素禀赋论

生产要素禀赋论,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劳动力比较丰裕,有的国家资本比较丰裕,一国要充分使用本国的全部生产要素,就形成了各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倾向性。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劳动密集性产品,结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禀赋论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这种理论仍然定各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素质没有差别,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存在的;其次,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禀赋不是固定不变的。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所发生的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使国际分工不能实现专业化。因为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会阻止一国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递减。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向于完全专业化。

协议分工理论

所谓协议分工,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所谓生产率比较接近是指要素的生产率比较接近。从直观的意义上看,如果两国的生产率比较接近,就很难实现国际分工,如果通过达成协议,两国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协议分工理论是由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他指出,即使两国不存在计较优势差异的极端情况下,还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协议分工。这种协议分工有两个特点。第一,从表面看,有关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或要素生产率差异;第二,通过达成协议实现国际分工、获得规模经济,从根本上看,这种国际分工既不是建立在天然禀赋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技术差异的基础上,而是借助认为的协议引发的国际分工。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为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所首创。他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的关于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一种颇有影响、分析独特的理论。弗农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性特征,该周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创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新产品需求弹性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因此一般集中在国内生产,国外市场的需求基本上是靠出口来满足。在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呈扩张态势,因而在竞争的压力下,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占据国外主要销售市场。第三阶段,由于市场准入障碍已经弱化,企业面临新的竞争压力,生产区位更多的是由成本差别因素所决定。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因而处于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将转入低工资、劳动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开辟当地或出口到传统的消费市场。该理论较为确切地描述了二战前及战后初期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策略。而且,它还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它为跨国公司的行为研究引进了动态分析;展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交互作用;通过对生产区位决策的论证,说明了区位因素在跨国经营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

市场内部化理论

由巴克利和卡森首次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试图在垄断优势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所在。巴克利等人认为: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这主要是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买方不确定性是指买方对技术不了解,卖方对产品保密,不愿透露技术内容,因此跨国公司愿意纵向一体化。横向和纵向都愿意向国外投资。2、交易成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可以起到润滑作用。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都是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由于内部化理论综合吸收了其他理论的合理内核,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 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按照邓宁的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结果。第一,若外国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又称企业优势、垄断优势、竞争优势等),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第二,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第三,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有其指导作用,它促使企业领导层形成更全面的决策思想,用整体观念去考察与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1、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2、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3、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跨国公司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跨国公司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成长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有:1、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2、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3、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4、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5、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浮动汇率制

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正式用和普遍实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元危机进一步激化后开始的。浮动汇率制按照国家是否干预外汇市场,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实际上,今天没有哪个国际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当前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也有的实行钉住政策的浮动汇率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汇率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经常在发生作用外,也包括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浮动汇率制的主要长处是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爆发货币危机;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流动等等。缺点是经常导致外汇市场波动,不利于长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基金组织对汇率的监督难以奏效,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得不到解决;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

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关税同盟的主要特征是:成员国相互之间不仅取消了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还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共同对外关税的建立意味着:1、它避免了自由贸易区需要以原产地原则作为补充,保持商品正常流动的问题。在这里,代替原产地原则的是筑起共同的“对外壁垒”,从这个意义上看,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排他性更强一些。2、它使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出让给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程度更多一些,以致一旦一个国家加入了某个关税同盟,它就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关税同盟是195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二十国委员会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有关问题委员会”的简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研究国际货币的制度改革问题的咨询机构。十国集团即巴黎俱乐部成员在国际货币金融问题上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满。特别是11年十国集团自行做出的重新调整货币汇率的决定,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在这些国家的要求下,于12年5月第三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通过了设立“二十国集团”的决议,并规定其中发展中国家至少占9个席位。同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了二十国委员会。其成员除十国集团的成员外,还增加了澳大利亚和9个发展中国家。其任务是负责拟订有关改革货币体系的方案,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二十国委员会的建立,打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但内部矛盾重重,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4年6月,二十国委员会在通过了一个有12条内容的临时性货币改革方案后宣告结束。其活动改由以上20个国家的部长组成的临时委员会继续进行。该委员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决策性机构。

特里芬两难

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著名论断: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都不会适应国际清偿能力的客观需要,最终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崩溃。1957年他就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兑换黄金的前途表示怀疑,指出50年代下半期各国储备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向其他国家,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将削弱对美元的信心。在加强干预的情况下,各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不一致,各国货币政策也难以协调,不能保持美元的可兑换性。如美国矫正其国际收支逆差,黄金生产也不可能在黄金官价基础上充分满足世界储备增长的需要。如美国继续保持其国际收支逆差,它的对外债务将大增并远远超过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产生黄金与美元危机。这便是著名的“特里芬两难”。它揭示了以“两个挂钩”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20世纪60—70年代初的10次美元危机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证实了特里芬论断的正确性。

特别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代表会员国在普通权之外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1969年9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24届年会上为解决国际储备资产不足而创设。开始是一种有黄金保值的记账单位,每一单位含金量定为0.888671克,与美元等值。它根据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会员国分配到的特别权只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国际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但它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能当作现实的货币用于国际的一般支付,所以也被成为“纸黄金”。14年特别权与黄金脱钩,改按16种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定值。1981年起又简化为按15—19年间5个最大出口国 的5种货币定值,这5种货币为美元、马克、法郎、日元和英镑。特别权的70%无偿还期限,这也是它和普通权不同的地方。特别权自建立以来尽管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仍有其不足之处:1、特别权发行的数量有限,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很小,直到1983年只占整个外汇储备的4%左右,因此如果用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就会产生国际清偿手段不足的问题。2、特别权分配不平衡。不能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3、特别权只是基金组织的一种记账单位,只能用于各国之间的国际结算,而不能作为流通手段来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中进行直接支付,因此它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4、特别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是“牙买加协定”人为规定的,是虚构的世界货币,它既不像黄金本身具有价值,也不像美元有本国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一旦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巨变,就可能成为废纸。因此,现阶段实质上它只能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补充,而不能代替整个国际储备资产。

十国集团

亦称巴黎俱乐部。1961年11月成立。成员国有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和瑞典。最初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措60亿美元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的借款总协定而在巴黎会议上建立的,后来活动不断扩大。1964年起,瑞士以联系国资格参加活动,年4月4日成为正式成员。十国集团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有决定性影响,由代表 小组负责具体活动,向十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提出有关各项报告。

自由贸易区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外,还可以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局限在于,它会导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税。如果没有其他措施作为补充,第三国很可能将货物先运进一体化组织中实行较低关税或贸易壁垒的成员国,然后再将货物转运到实行高贸易壁垒的成员国。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贸易区组织均制订“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原产地产品”才享受成员国之间给予的自由贸易待遇。理论上,凡是制成品在成员国境内生产的价值额占到产品价值总额的50%以上时,该产品应视为原产地产品。一般而言,第三国进口品越是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相竞争,对成员国境内生产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原产地原则的涵义表明了自由贸易区对非成员国的某种排他性。现实中比较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

共同市场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取消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限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共同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在成员国之间实现了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四个方面的自由流动。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就是指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完全自由;资本的自由流动意味着,在各成员国不能干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资本流动,也不能对这种资本流动设置任何障碍。人员的自由流动意味着,成员国的居民可以在共同市场内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居住,寻找工作机会。与关税同盟相比,共同市场是更高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不仅向“共同体”让渡商品和服务贸易保护的权利,而且还让渡了干预资本和人员流动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市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更高。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共同市场是1993年以后开始实施的“欧洲统一大市场”。

经济联盟

经济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还要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经济联盟的显著特征是,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实现为保证市场一体化顺利运行的政策方面的协调。这种政策协调包括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汇率政策的协调。这种政策协调,从根本上有助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成员国经济政策的某些调整方向,或调整程度的不一致给市场一体化正常运行带来的干扰。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参加这种一体化组织的国家不仅要时常让渡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干预,还要将干预或调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上缴给超国家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些一体化组织更进一步,还要实现货币联盟。现实中比较典型的经济联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贸易创造效应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我们设,有三个国家,即甲国、乙国和丙国,在甲国和乙国组成关税同盟之前,甲国从卖价较低的丙国进口商品A,而不从乙国进口。现在甲国和乙国组建了关税同盟,由于乙国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国去不向甲国缴进口关税,而丙国没有加入关税同盟,要缴关税,所以,乙国A 商品在甲国市场上的卖价就要低于丙国,因而甲、乙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扩大了。与此同时,甲国的居民享受了较低价格进口商品的利益或曰“”。

贸易转向效应

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扩大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特别是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代替了一些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的“贸易方向的转变”。一国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主要静态尺度,就是权衡一个一体化组织给他带来的贸易创造大、还是贸易转向大,如果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向,该国可以加入;如果一国从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得到的贸易转向大于贸易创造,该国不应参加该一体化组织。从总体上说,如果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向,其吸引力就较大,反之吸引力比较小。

大市场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各成员国提供的第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所谓大市场效应,是指各成员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障碍后,向成员国企业提供的较大规模或容量的市场。这种大市场给企业创造了实现生产“规模经济”的效果。规模经济效果鼓励大企业的组建和成长,同时不鼓励、甚至淘汰小企业,以提高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利用效率。从一个成员国的角度看,大市场效应有助于根除本国内形成自给自足经济的“小而全”。

竞争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各成员国提供的第二个方面的效应是竞争效应。在一国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工业部门,如高科技部门、重化工业部门等都会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内竞争局面的形成,而且这些 部门在保持长期稳定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压力,进而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组建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后,各国的垄断企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中变成了竞争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它必须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实现在共同体市场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占领整个市场。因此,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企业尖的竞争注入了动力,客观上有利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

胡森林人物简介

最近一段时间受俄乌冲突的影响,国家油价又大涨了一波,而且不少机构都预警说,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国际油价突破120美元大关,95号汽油或全面进入10元时代,不至于加不起油,只能说油会变贵,石油也总有用完的一天,新能源和旧能源交织碰撞,我们只能寻找新的方法!

新方法——发展风电

一大批的风电光伏项目基地在内蒙古、甘肃等地集中开工,利用戈壁、沙漠等土地进行发电,有效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去年大涨16.6%,与此同时,中国还贡献了全国海上风电增量的四分之三,中国已经在2021年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大国,就算是石油用完了,也可以开新能源车!

为了推进光伏产业发展,我国还鼓励智能光伏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向全球中高端价值链迈进,在传统的水电项目上,中国水电发电量占全球的30%,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足以用新能源来抵御此次油价上涨!

新方法——绿色出行

汽车的增多、城市拥堵以及油价的不断涨价,更重要的是中大城市已经修建了地铁或者快速公交,大家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再加上单车和步行结合的方式来替代城市内的汽车出行,这也会延长石油的使用时长,可以为能源改革争取一部分时间!

尤其在北上广的一线城市,交通堵塞,停车位少,停车费贵,而公共交通已经非常完善,所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也标志着汽油车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新能源汽车将不可逆转的取代汽油汽车!

新方法——能源革命

目前为了解决油价上涨问题,中国正在剥离传统的石油煤炭,努力构建清洁能源为基础的新一代能源体系,用新能源来替代旧能源,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能源革命,更是中国在努力争夺未来话语权的革命!

油价暴涨只是表象,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要如何解决石油问题,过去我们仰人鼻息,能源进口看别人的脸色,经济命脉卡在别国的手里,发展处处受限制,如今正好利用碳中和发展契机,在自己的国土上构建属于自己的能源长城,来面对油价上涨!

?小结

经济在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变化,国家也大力推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无论油价上涨是否会导致我们加不起油,我们也应该改变生活方式来应对这次油价上涨,要知道石油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完的,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才是关键!

胡森林

胡森林,企业管理者,能源专家。湖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中文名:胡森林

外文名:Woods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衡阳

职业:企业管理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品:《能源大变局(中国能否引领世界第三次能源转型)》

能源专家,学者

曾为资深媒体人士。2005年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办公厅副主任。工作之余从事能源经济研究和管理学研究。能源界知名观察家和评论人,企业管理研究与实践者。专栏作家。

兼任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秘书工作》《能源评论》等十余家媒体刊物专栏作家。《学习时报》等媒体特约撰稿人。“中国石油行业青年论坛”策划人之一。曾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典范报告奖,中国产经好新闻奖、中国石油新闻奖等多项全国性奖项。迄今发表论文、评论与专栏、新闻报道及文学作品近100万字。主持多项重大报告撰写、产业政策调研和管理课题研究。应邀参加世界石油理事会青年论坛、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石油行业青年论坛等宣读论文或担任嘉宾。

研究与写作领域

能源与环境。致力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多重视角,思考能源行业的变迁及其动因,追寻能源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展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与路径,并观照中国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企业管理。以建立具有自觉性和主体性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为职志,秉持“古为今用,博众长,道术相济,知行合一”的理念,观察中国企业管理真实图景,潜心思考管理中的真问题,打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理论与实践,探询中国企业内生的管理理论体系。

组织传播。关注传播理论在组织场域中的实践逻辑,寻找组织传播运行规律,及其与大众传媒生态及媒介形态变迁的相互关系,为企业等组织提高媒介素养和舆论参与能力提供独特理论视角。

代表作品

《能源大变局》被央视“书斋”栏目推荐。

《能源的进化》被求是网等权威媒体推荐。

《神州脉动:能源革命改变中国》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

《公文高手的修炼之道》(必修课、进阶课、精品课)被求是网等权威媒体推荐。

重要学术观点

观点一“天然气时代”到来与中国机遇

较早预测了北美页岩气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球天然气格局变化和价格走势,从中国作为需求国的角度提出应抓住机遇,加大天然气引进,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迎接天然气时代的到来。代表作《天然气新局中的中国机遇》、《天然气时代或将到来》。

观点二光明正大应对“碳政治”和气候竞争

深思气候变化争端引发的“碳政治”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在清醒认识其形成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既要避免忽视或者不愿深究种种道德高调背后的利益考量,也要避免凡事都朝“阴谋论”方面去思考,而应该光明正大地参与气候竞争,将之作为参与国际秩序重建的契机,通过发展自己的实力,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家战略,在竞争性的国际关系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能力。代表作《光明正大地应对“气候竞争”》、《碳减排将改变全球贸易格局》、《“碳政治”背后的国家利益》、《碳交易需务实发展》。

观点三“对外依存度”与中国能源安全

从世界油气格局和供需相互依存的角度,在对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一国的能源安全与否牵涉多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高低。较早提出能源安全除了与供应安全有关,还与价格安全有关,并提出相应的因应之策。代表作《“对外依存度”之惑》、《谁在借高油价遏制中国》。

观点四“石油峰值”是一场虚惊

国内最早从理论、事实、方法论和逻辑等方面,系统对“石油峰值论”进行了辩驳,分析了“石油峰值论”甚嚣尘上的真实原因,并展望了人类面对局限的另一种可能性,从而知道什么是虚幻的恐惧,什么是真实的憧憬。代表作《“石油峰值”的魅影》、《“最后一桶石油”来自深海》、《油气开发步入“海洋时代”》、《警惕“战争”》、《谁种下了“恶之花”》。

观点五提高能效是最重要的“能源”

国内最早系统论证了提高能效是解决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最快捷、最现实的途径。认为效率是与能源相关的诸多问题的核心。由这一思路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新型能源产业的具体路径。代表作《提高能效是最重要的“能源”》、《迈向“低熵”之路》、《分布式能源需破障前行》、《分布式能源有望破局》、《电动汽车发展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黑色煤炭的新生》、《点燃“蓝天白煤”》、《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

观点六能源数据缺失之痛:寻找“失踪的油桶”

关于中国是否是第一能源消费国的争执,其实反映的是世界石油市场缺乏有效数据这样一个事实。在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迫切但又艰难,通过历史分析不难发现,“失踪的油桶”有可能带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对于中国而言,需要秉承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展示更加自洽的语言和行为逻辑。代表作《寻找“失踪的油桶”》。

观点七海外并购需“上兵伐谋”

国内较早提出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并非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基本动机,而是因为行业特点及自身发展需要。在对世界石油地缘格局和状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策略路径转变的梳理总结,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以“上兵伐谋”的智慧下好海外这盘棋的建议。代表作《海外并购新路径》、《澳洲税改风波:谁是赢家》、《海外并购: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观点八“页岩气”神话中国可以借鉴无法复制

在美国页岩气带来的热潮中冷静分析,对其在中国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看好其前景的同时,认为这一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还很多,美国的经验无法在中国完全复制。事实正在逐步应证这些观点。代表作《页岩气神话能复制吗》、《美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页岩气,能源新曙光》、美国页岩气系列评论之一《别让“阴谋论”蒙住了眼睛》、之二《“页岩气革命”缘何发生在美国》、之三《“页岩气革命”余波深远》。

观点九能源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能源发生与安全息息相关,对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应该成为能源行业的第一要务。结合相关事例的分析,对能源行业如何做好安全防护、灾难应急、事故处理及救援能力建设等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代表作《日本核电教训》、《深海莫测需慎入》、《垃圾发电:废墟上的荆棘之花》、《能源饥渴下的新型安全事故警钟》。

观点十优秀公司如何避免失败

那些曾经优秀的企业为何会走向没落甚至衰亡?其中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有哪些地方可供志在基业长青的企业和企业家以资镜鉴。通过分析失败企业所遇到的挑战、失败的征兆和深层原因,揭示了“中国式失败”所带来的启示,并为企业家提出了从“失败学”中吸取教训的建议。代表作《优秀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企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变革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追寻失落的职业精神》、《反思快的“副作用”》、《洞悉企业文化的奥秘》。

观点十一企业应提高组织传播管理能力

首次运用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考察曾经名震天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优尼科中的传播行为,分析其成败得失,探讨企业传播这一组织传播方式的特点,引入开放系统、负熵与界限沟通者等概念,探寻重大背后的传播规律,提出企业作为社会组织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值得所有涉及跨文化沟通、舆情管理和危机处置的企业思考和借鉴。代表作《开放系统、负熵与界限沟通者——组织传播视野下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塑造良好舆论形象,促进企业做强做优》、《作为社会舆论纸币的媒体》、《传播的“禁果”效应》、《没有句号的辩论》。

观点十二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较早在国内企业界提出社会责任的理念,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边界、运行逻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所编辑的中国海油2010年年报暨可持续发展报告获“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典范报告奖”。代表作《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责任与竞争力:对峙的终结》、《点亮责任的心灯》。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laizhourh.com/yjqs/16615.html
_今日油价 海南
国内汽油价格表格_国内汽油最新价格查询